◆ 2013年8月,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考察沈阳鼓风机集团等企业时指出,要发展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于一身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 牢记习总的殷殷嘱托,辽宁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为己任,先后制定印发了《辽宁省“十四五”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聚焦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打好“创新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改革牌”做强制造业发展“四梁八柱”,打好“市场牌”全面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 2022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装备制造业营收比重提高至23.7%,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9.1%。
◆ 从鞍钢、本钢重组,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接盘沈阳机床实现央地重组,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改革新模式在辽沈大地开花结果。
◆ 辽宁将以今年启动实施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为契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数控机床等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3年3月15日,辽东湾畔的营口港迎来了几件重货。在门式起重机吊装下,19个装有主机和底座等配件的巨型包装箱完成装船,起锚发往山东。
这些巨型装备,是由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中国首台套150万吨/年乙烯“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三套机组)。
过去十年,沈鼓在这一领域先后完成了100万吨级、120万吨级、140万吨级和150万吨级的研发生产任务,打破了国外相关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的技术垄断。2022年,这家有着70余年历史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利税同比翻倍,订单增长超过30%。
辽宁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拥有一批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和的战略性产业。进入新时代,首艘国产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动主压缩机等“大国重器”接连在辽宁问世,展现着“工业长子”的担当。
2013年8月,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考察沈阳鼓风机集团等企业时指出,要发展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于一身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单独成章,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国家聚焦制造强国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全面战略部署。
牢记习总的殷殷嘱托,辽宁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为己任,先后制定印发了《辽宁省“十四五”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聚焦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打好“创新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改革牌”做强制造业发展“四梁八柱”,打好“市场牌”全面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2022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装备制造业营收比重提高至23.7%,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9.1%。
不仅沈鼓,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发成功的“海斗”“潜龙”等系列水下机器人,构建起我国水下机器人谱系化技术装备体系;特变沈变公司承担的昌吉-古泉±11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代表当今世界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最高水平;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突破,都源自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
聚焦“卡脖子”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月21日,4台重达36吨,16米长、2.4米宽、3.6米高的核主泵变频器在沈阳远大企业集团装箱发运。
“这一设备称之为核电装置的‘冠状动脉’,要求可靠性达到99.9999%,意味着10年内不能有非计划停机。”该集团电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凌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此前,我国的这一装置一直受制于海外。历经十年潜心研发,集团实现了产业化应用,首批产品交付使用。
距离远大企业集团北部约1公里,特变电工沈变公司聚焦“卡脖子”领域投资建设的特高压套管研发生产基地,从3月开始陆续投产。厂房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近年来,辽宁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布局建设辽宁实验室,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21年,辽宁省R&D经费支出600亿元左右,比2012年提高35.4%。辽宁先后攻克了百万吨级乙烯三机、五轴运动控制、铁路信号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1100kV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平台型智能机床等世界首创的高端产品,有效服务国家重大工程。
系统性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春节假期刚过,大连长兴岛便忙碌起来。2月23日,在塔吊辅助下,高近百米、重约600吨的环氧乙烷装置精制塔顺利完成吊装。
如今,总投资500亿元的恒力(大连长兴岛)聚酯科技产业园进入建设关键期,装载着待安装设备的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一处处管道连接处加紧焊接,确保6月实现一期竣工投产。这座产业园设置了260万吨/年功能性聚酯、160万吨/年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60万吨/年BDO(一期)等项目。
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不能靠装备制造企业“单兵突进”。近年来,辽宁明确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制定了《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系统性布局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
如今,辽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石化、冶金基地:原油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二,乙烯、PX、PTA产能居全国第一,海绵钛产量居全国第一,镁质耐火材料产业具备撬动全球市场的基础和潜力。
强化人才支撑,厚植创新沃土。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从“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到“紧扣振兴发展需求,释放人才效能”再到“实施兴辽英才计划”,辽宁省把人才工作放到全省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
2月初,一场高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会在沈阳举行。期间,一些身在海外参与援建的工匠通过视频参加评审。评审专家中,有同为技能工人的中国航发黎明数控车工、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洪家光,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焊工、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张腾蛟等大师级技工。
“我第一次以专家身份参加评审,亲身感受到辽宁省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张腾蛟说,近年来,辽宁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不断,创新平台越来越多,待遇稳步提升。
2022年10月,以“强技能 兴辽宁 创未来”为主题的辽宁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沈阳开幕;同年11月,2022“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在通用技术沈阳机床举办……辽宁省多次举办聚焦产业工人、大国工匠的技能赛事,让人才有舞台,让工匠有位置。
走进新鞍钢,设备轰鸣,炉火正旺。热轧厂内,火红的钢坯在轧机上穿行,经初轧、精轧、层流冷却等工序,打包成一个个钢卷;冷轧车间,自动轧机自主运转,末端光亮如镜的钢板旋转成卷……
2021年8月,鞍钢、本钢两家钢企成功重组,中国第二大钢铁航母横空出世。2022年,重组后的鞍钢集团以超80亿元的利润跑赢行业平均水平,效益向好,川藏铁路极寒条件钢轨、超大型集装箱船止裂钢等拳头产品接二连三。改革,让这家大型钢企活力满满。
国有企业,构成了辽宁制造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打好“改革牌”是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党的以来,辽宁省从卸包袱、抓混改、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发力,一大批“国字号”企业展现新活力。
“央地重组”蹚出新路。3月20日中午,记者走进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装备制造车间,看到嗡嗡运转的数控机床旁,技术工人紧盯着控制面板上的参数,进行着出厂前的最后调试。
“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机床正在回归。”在沈阳机床工作了30多年的全国劳模、高级技师徐宝军向记者盘点起他的3月工作日程,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他赴全国各地调试设备的具体时间地点。“效益好了,新产品接连得到认可。大家伙儿的研发信心回来了。”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根基所在。2019年,央企通用技术集团入主沈阳机床,实施央地重组。
通用技术沈阳机床副总经理刘春时说,重获新生的沈阳机床目标更加明确。目前,集团已经成立了机床工程研究院,聚焦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近年来在核心重点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方面频频取得突破。
2022年,通用技术沈阳机床一款卧加柔性自动线经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顺利通过新产品评价;推出的立式五轴加工中心自动化生产线年通用技术集团科技进步优秀奖。沈阳机床营业收入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扭亏为盈。
从鞍钢、本钢重组,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接盘沈阳机床实现央地重组,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改革新模式在辽沈大地开花结果。
加快混改释放活力。3月20日,沈阳地铁一号线东延线一处施工现场,一台直径6米多的盾构机正在加速掘进,距离洞通不足24米……北方重工集团总裁张斌告诉记者,这台盾构机装备了我国自主研发实现国产化的主轴承。
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其主轴承是关键部件。近年来,北方重工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盾构机主轴承的设计、材料与热处理、精密加工及检测等关键技术合力攻关,研制出直径3米的盾构机主轴承,加工精度、性能指标等均符合要求。
2019年,战略投资人方大集团投资北方重工这家“老字号”国企,开启全面混改。混改后,实现完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公司开展全员生产经营比赛,多干多得,少干少得。近年来,企业效益持续向好,创新研发势头不断提升。
2022年,北方重工营业收入、产值等主要经营指标增长速度均大幅超过同行业水平,为双江口水电站设计生产国内首条物料运输及掺合系统,跨距达49米的半门式刮板取料机等大型设备接连推出。
2017年,东北特钢引入战略投资者沙钢集团;2019年,方大集团入主北方重工;2022年,国有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战略基金正式增资沈鼓……辽宁省国企混改按下“加速键”,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鞍钢、本钢历史性重组前的2020年12月23日,鞍钢集团与鞍山市签署协议,110多户实施重组改制的企业股权正式划转鞍山市,标志着鞍钢厂办大集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厂办大集体是压在国企身上的沉重包袱。多年来,主办企业就像穿着棉袄在市场海洋里游泳。”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2018年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辽宁全省关闭破产或重组改制大集体企业近2500户,安置职工44万余人。从厂办大集体改革,到“三供一业”移交,辽宁不断挺进国企改革“深水区”。
刀刃向内深化改革。大连瓦房店市,有着“中国轴承工业摇篮”之称的瓦轴集团格外忙碌。走入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岗位矩阵表,员工职工技能、专业技术素质一目了然,定时评级、定薪定岗。
“以前,产业工人评上高级技师就算到‘天花板’了。现在通过改革,技能等级越高,工资收入越多。”站在磨工机床前,集团高级技师于永刚紧盯参数面板。作为瓦轴集团车磨工序带头人,他有7项工艺、工装成功获得国家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