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实验时经常要用到位于科学园的一种大型仪器设备。而实验任务往往比较紧急,因此熬夜做实验成为“家常便饭”。
他清楚地记得研一做的第一个实验课题,从假想到实验,修改假想再实验,实验了百余次才最终实现了假想,找到了一种不需要导电粘接剂就可在常温常压下实现集流体与纳米活性物质界面连接的方法。
该方法所衍生的电极相比使用导电粘接剂的电极性能提升约五六倍。闫耀天因此发表了硕士期间的第一篇论文。
研一,在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热处理实验时,闫耀天发现实验往往需要十多个小时,对实验设备要求高、耗能还大。
在实验中,金属发锈现象引起了闫耀天的注意。他发现了一种可用于电催化的纳米活性物质,通过设计有效降低了界面接触电阻,打开了解决纳米电极服役不稳定瓶颈的一扇窗户。
针对裂解水生产氢气的催化剂材料生产周期长、制备耗能大等问题,闫耀天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兼任一家高新科技企业技术顾问,以使技术更好地产业化。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闫耀天介绍说,实验中通常是小尺寸、小批量的,关注更多的是解决科学问题,而企业要大批量落地,要考虑成本、工艺稳定性等因素。
在导师亓钧雷教授和实验室团队支持下,闫耀天带领研发小组开发的原位键合纳米电极的快速方法,相比传统方法一次可制备电极面积扩大数十倍,为解决自支撑纳米电极宏量制备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他围绕相关技术带领研发小组申请并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此外在《先进能源材料》发表的论文被选为当期封面。
闫耀天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敢想、敢为、敢吃苦’,哈工大发展舞台广阔,我要扎根这里,在服务国家的壮丽人生中谱写青春之歌。”
上一篇:江苏全省699件作品同台竞逐“挑战杯”
下一篇:电路图纸怎么看懂的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