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在常州大学体育馆拉开帷幕,699件入围作品同台竞技。参赛的大学生团队充分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捕捉重点领域的前沿科技动态,用一件件成果展现青春创新力量。
“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和全国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实践竞赛,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赛事之一。通过初赛网评选拔,最终123所高校446件作品入围主体赛决赛,87所高校253个项目入围“黑科技”专项赛决赛。
“‘黑科技’专项赛设置‘硬核科技’‘奇思妙想’两个类别,希望能鼓励青年学生关注科技最前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颠覆性的成果。”常州大学陈群说。
从“上九天揽月”到“下五洋捉鳖”,无数“黑科技”使得梦想变成现实。“智能预警高空安全带”“血管介入智能导向器”“3D打印食品”等百余个项目在这里“亮相”,涉及领域涵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赵子弈和团队瞄准了未来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需求,关注到地外采样中的痛点,“现在应用的采样器只能着陆到定点采样,采样范围受到限制。”该团队把“力”引入采样系统,使其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的同时,做到智能避让,同时他们自研的高精度传感器可以让采样深度达到风化层表面10厘米以下。
石油开采能不能实现既高效又清洁呢?常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在陈海飞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探索。传统石油开采中稠油的占比很大,既增加了开采难度,也增大了碳排放量。他们的“太阳能高倍聚光光电光热高效联供系统及其应用”项目,可以通过聚光光伏发电驱动采油动力设备,同时注热到井下,以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有机融合的方式,降低稠油阻力。
这样有灵感有创意的项目不断激起行业创新的“火花”。陈海飞认为,“挑战杯”不仅是对学生创新思想的激发,对老师而言也是挑战。“在实际研究中需要更多跨学科交叉融合,也促使我不断学习和交流。”
常州正在打造“新能源之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但汽车电池续航和充电效率问题成为限制人们选择的主要因素。常州大学指导老师李宁介绍,他的团队以这一市场痛点为抓手,在目前电池通用的导热硅橡胶基础上引入硼烷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智能吸放热,而且因其具备阻燃性,还能进一步保护电池。“热管理是新能源汽车电池非常重要的技术需求,也是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短板,我们期待将这个短板补齐,做好‘最后一块拼图’。”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针对新能源汽车车身重、起步加速快的特点,研发新能源汽车轮胎增强材料——特高强度钢帘线。团队指导老师黄河介绍,项目采用深拉拔/热处理协同调控钢丝的增强增韧技术,突破常规拉拔工艺的加工极限,确保轮胎在超大扭矩下仍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产品正在一些厂家进行试用,等待反馈报告后进一步优化。”
江苏在历届“挑战杯”竞赛中一直成绩突出,近5年来共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6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98项。
获奖项目中,不少已实现落地转化。2022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项目“宽‘红’大量——近红外无线激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团队注册成立公司,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合格供方名录。项目采用高频信号传感器和执行,提升激光通信端机间的对准频率,从而使通信两地的设备实现稳定互瞄准,保证链路通畅。
今年的项目中,也不乏兼备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潜力股”。李宁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很多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向我们提出合作要求。”而在比赛之外,李宁也将带领团队继续深耕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让项目更好落地,为整车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优化贡献力量。
常州大学团委田轶介绍,学校正在助推项目落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上不断作出尝试。除了自建的大学科技园外,学校还与常州市科教城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许多创新创业项目能以各种方式在科教城中孵化落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也将打造更多的孵化空间,助推竞赛作品孵化落地,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