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尽管受到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企业新签合同额逆势上扬,较上年增长12%,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20%,利润较上年增长37%,各项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顺利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目标。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的!新年第一天,中冶南方的一封内部新年献词,说到6000多名员工的心坎上。
面对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冶南方始终逆势前行,稳健发展,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持续保持业内领先水平,向着“管理卓越、生态发展、世界一流的科技型工程企业集团”的“十四五”战略目标阔步迈进。
“十四五”开局之年,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中冶南方以科技和人才强势驱动为着力点,以“千万元引才基金”吸纳全球知名高校优秀人才,以五级人才发展体系下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擦亮技术人才孵化品牌,以四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领衔的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以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与传统核心技术的融合,引领行业未来发展。
智能制造领域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智慧高炉大数据智能感知及可视化管理平台”入选工业与信息化部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晋南钢铁二期曲沃基地产能减量置换项目转炉连铸项目”在“2021全球基础设施数字化光辉大奖赛”中荣获光辉大奖赛制造类唯一奖项,是国内唯一获奖的钢铁工程;低耗高效冷轧带钢清洗技术、基于多信息融合的自动出钢系统等15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4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即将步入“十四五”发力之年,中冶南方将发挥能力升级、生态发展的两轮驱动,聚焦钢铁工程、城市建设、节能环保三大场景,不断夯实科研创新与数智化、人才培养、集团化运作、精益运营和品牌文化五项支撑,瞄准韧性发展的核心目标,实现卓越南方、精益南方、数智南方、美好南方的四大发展目标,实现企业的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中冶南方对国家“双碳”目标推进相关政策开展大量技术研究和前瞻性工作,聚焦钢铁生产工艺全流程,促进生产流程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去年9月,中冶南方与湖北省最大民营钢铁企业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超低排放评估和“双碳”规划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根据协议,中冶南方将助力金盛兰完成钢铁企业低碳转型。
目前,中冶南方已完成企业助力低碳发展的初版技术路线图编制,立项低碳技术评估、高炉顶煤气循环、高炉富氢喷吹等课题;正在建设的“钢铁生产低碳管理系统”,立足国内外权威、通用的钢铁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将助力提升我国钢铁企业开展碳资产数字化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中冶南方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号召,通过技术创新与迭代升级,不断推动钢铁行业迈向高质量的绿色发展阶段。
2021年,中冶南方自主研发的超临界煤气发电、焦化废盐制酸等领先技术,以及硅钢热处理、轧钢加热炉等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均成功开发并实现首台套应用,从钢铁冶炼各个工序推进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
面对钢铁行业烟气治理痛点,中冶南方近年成功研发的活性焦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多种污染物“一网打尽”,其副产物浓硫酸、焦亚硫酸钠,还能变废为宝,分别应用于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中。在此基础上,中冶南方技术人员进一步攻克技术壁垒,设计出一套集安全、智能、绿色、高效于一体的现代化活性焦制备工艺流程,建成国内首套环保型活性焦生产线,其自动化控制程度、安全生产水平、环保水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出的活性焦粒核心指标也优于市场上流通的同类产品。去年,又再度签下产线扩产合同。
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冶南方将发挥冶金行业“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成为冶金绿色环保低碳领域的领军代表。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冶南方一批自主核心技术达到领先水平。高效连铸技术实现更大突破,拉速超过6米/分;板坯结晶器在线热调宽技术实现工业应用;大型不锈钢光亮退火工艺及装备首次应用于钛行业;电磁感应加热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在被誉为“钢铁工业的王冠”的硅钢领域,打破欧洲公司长期在俄罗斯硅钢市场份额垄断地位,中冶南方以数字化交付的方式,实施与俄罗斯最大的硅钢生产企业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签下的新能源汽车用高端电工钢连退机组,实现中国冷轧硅钢技术和高端冷轧成套设备向欧洲输出的重大突破。
持续强化核心工艺装备技术的市场驱动作用。签订世界首创武钢热轧厂卷-板连续热处理生产线,世界最先进的高强度、轻量化汽车板用钢镀锌机组,国内首套全国产化连续酸洗镀锌联合机组。
不断突破自我极限,实现从引领中国钢铁技术创新到全球领先地位的突破。钢铁行业煤气发电技术,利用率20%属于行业正常水平,中冶南方此前研发的第五代煤气发电技术,将该数字大幅提升至40.5%,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该数字是行业极限值,再往上提升就好比登山时的“登顶”,后面每走一步都会非常艰难。
2021年,中冶南方研发的第六代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成功将该数字提升至46%,并应用于广西盛隆项目,在提高项目效益的同时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实现自主核心技术迭代升级重大突破,彰显企业卓越的创新能力。
“十四五”开局这一年,中冶南方数字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全面提速,云南玉昆钢铁、越南和发钢铁、华为人才公寓二期、广西盛隆超临界煤气发电等一批项目全面应用数字化设计,国际项目俄罗斯新利钢硅钢于9月完成数字化交付。
与此同时,中冶南方一直致力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钢铁工业深度融合,构建生产全流程、 管理全方位、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制造集成技术体系,其智能化技术涵盖数智孪生料场、智慧高炉、智慧炼钢、智慧轧钢等钢铁生产流程,“一键”擦亮数字智造底色。
2021年12月底,跨年之际,在新余钢铁,由中冶南方打造的规模为64万平方米、可满足年产千万吨铁水生产原燃料储运需求的全球首个数智孪生料场投入使用,各项功能正逐步优化、不断提升。
“数智孪生”,是数字孪生料场与智能料场的集成,30台堆取料机、卸料车等设备24小时连轴转,操作人员在远程监控中心就能“一键完成”原料入库、供料、混配、自动盘库、更新库存等,在钢铁行业内首次实现前端料场全自动化操作,让操作工人无需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同时,还建构了一个虚拟的“双胞胎”料场,实现线上漫游,并可模拟实际生产,优化生产调度流程。
中冶南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料场设备拥有“智慧大脑”,能采用最佳堆料策略,精准控制上料时间和顺序,确保矿原料成分混配均匀,进而提高炼铁原料质量的稳定性,降低高炉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
去年,中冶南方最新研发的“智慧高炉”系统,入选工信部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并且在宁钢、武钢、昆钢等钢厂高炉上线。
钢铁行业高炉炼铁工序的燃料比水平,决定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智慧高炉系统打开高炉冶炼“黑匣子”,动态展示高炉从上料到出铁整个生产过程,并具有评估、诊断及预警功能,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执行”的科学闭环,系统成功应用后,还将显著提升煤气利用率。
在武汉光谷主中心,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的光谷中心城超前谋划,采用“综合设计”的全新理念实现全面落地,项目的牵头方就是中冶南方。
如今,这座繁华科技新城已经崛起,在综合设计引领下,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光谷科技大厦、高新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光谷五路地下空间等一批重大项目逐渐落成,代表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案,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注脚。
综合设计过程之中,中冶南方坚持“整体规划、协同设计、一次建设”理念,以顶层设计、专业融合、精细管控为核心,助力实现“路网”“水网”“绿网”“管网”“智”五网融合,城市建设全流程衔接,地上、地面、地下全空间范围统筹,一张蓝图绘到底。
玉龙河位于光谷未来城的生态发展轴,是光谷东门户的形象风光带。作为武汉市“四水共治”实施计划中重大项目之一,其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由中冶南方负责实施。
截至目前,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玉龙河水清澈敞亮、碧波荡漾,河岸两侧绿荫葱郁。该项目最大的特色,是从玉龙河两岸绿地向外围延伸,将河道、公园、居住小区、公建、城市道路等按照海绵城市理念综合开发,打造“翠山嵌水,碧水穿城”山水体系,使玉龙河集合武汉湿地生态轴、光谷CTBD景观轴、未来城防洪排涝通道、居民工作生活休闲带“四位一体”的全体系功能。
在行业内率先开展海绵城市理念的研究,令中冶南方持续领跑国内“水治理”领域,并获得政府牵头的院士大咖智力“加盟”,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签约成为中冶南方城建公司首席技术顾问。去年12月份,双方共建海绵城市研发基地启动,未来该研发基地将成为双方开展技术研究合作的平台,为技术研发提供基础数据支持,系统解决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问题。
二十多年深耕生态环保,中冶南方在“净土保卫战”中也是一路领先,在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方面屡担重任。去年,签下国内关注度最高的两大地块土壤修复项目——重钢、杭钢搬迁遗留场地土壤修复。在手实施的河北铬盐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已顺利通过效果评估,转入地下水抽出运营阶段。该项目是国家污染地块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中冶南方自主研发调理活化-还原稳定药剂体系,攻克技术难点,成功完成47113.7m3污染建渣治理工作,对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具有技术与管理的双重示范引领作用。
“十四五”开局这一年,中冶南方城市建设领域全面开花,高新大道、武安旅游环线等道路、桥隧项目如期通车;东湖汤逊湖旧小区海绵改造等海绵城市项目顺利交付;华为人才公寓、生物创新园二期、谌家矶还建房等房建项目顺利实现重大节点,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医疗废物处理厂等固废处置项目全面投产运营,综合管廊监控系统覆盖的总里程数稳居国内前列。
筑梦新时代,中冶南方将进一步发挥综合设计优势,推进数字化交付、智能化赋能,面向工程、服务、运维全生命周期,制定综合型、集成型解决方案,加速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建设全过程、一体化服务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