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展,可穿戴设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人机交互体验、、柔性电子技术等都离不开传感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的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功耗小等特点。可穿戴传感器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应用方式包括运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环境传感器三大部分。
得益于可穿戴设备种类的增加、产品技术的渐趋成熟、用户体验的提升和价格的下降等多重因素,近年来可穿戴设备概念持续火热。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72亿台,同比增长27.5%;其中,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7320万台,同比增长28.5%,市场规模庞大。
从可穿戴设备主要厂商来看,近两年来,出货量TOP5公司纷纷推出了新的可穿戴产品,各公司的产品由于使用的传感器类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产品售价则受功能、续航能力、产品性能、品牌等度的影响。目前,这些企业的研发方向则侧重于电池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可穿戴医疗产品、人工智能、多功能集成等方面。未来可穿戴设备还将集成更多的传感技术和功能、外观设计也将更加美观、续航能力更加持久。
近年来,受物联网热潮的强势带动,全球传感器市场高速增长。在我国传感器市场的应用结构中,可穿戴设备相关领域的市场份额约占20%。在中国可穿戴设备产品产量增长的保障下,相关传感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未来图像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升。
目前,智能定位、移动支付等技术已经广泛出现在可穿戴设备中,但可穿戴设备后续的技术发展,也是用户一直在关注的。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与细分产品的市场份额均受消费者的使用与购买意愿的影响,产品便捷性和功能性成为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用户需求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用户关注的功能按重要性排列,依次包括:GPS跟踪、时间显示、设备找寻、感应充电、智能提醒、提醒来电、提醒闹钟、卡路里燃烧计算、睡眠监测、血压测量、计步器、疾病检测等方面。未来可穿戴传感器可向这些方面发展。
首先,可穿戴传感器高度集成和多元化测量。集成更多传感器可以增加设备的功能,使其能够测量更多参数;此外,使用多个传感器,系统可以实现更高的精度,获取更多细节。
其次,更多的应用新材料,实现柔性可穿戴。由于人类身体构造的原因,可穿戴设备如何更好的贴合人类的肢体也是需要探索的方面。目前,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常用材料包括柔性基底、金属材料、无机半导体材料和碳材料等。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可能在于多材料功能融合、柔性功能材料、柔性器件机械耐用性等。
再者,可穿戴设备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功耗和供电。可穿戴设备两次充电之间的可用时间是影响用户体验与市场接受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增加续航能力也成为可穿戴设备能否进一步普及的关键。
最后,未来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需要更新应用点的刺激,用户对产品的深层次信息挖掘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可穿戴设备将集成更广泛的生物传感器,如测量血氧量、血压和血糖水平的光谱传感器等。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举报投诉
2.从智能车说起3.The Grand Challenge(2004,2005)4.The Urban Challenge(2007)
中德两国高校科研人员近日合作发表论文说,他们利用一种高导电性的二维材料和多孔结构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制备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柔性压阻
、直观的体验,又能满足要求严苛用例和新兴用例对于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和改善连接的要求。 由于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和不断扩增的用例,预计
平台,分别包括完备的生物电势和生物电阻抗(BioZ)模拟前端(AFE)方案、支持持续检测心率和测量血氧饱和度的光
设备出货量与营收规模约以13%的年增长率保持平稳增长,其营收规模已经达到了近3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