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清华大学根据高教部的规划,聘请列宁格勒航空仪表学院教授康斯坦丁·萨普雷金来华讲授电视原理,为我国培养第一批电视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当即成立了电视教研组,当时全国有关单位纷纷派人来向专家学习。不久广播事业局一批派往捷克学习的同志回国,他们后来都成为我国电视技术的开拓者。这是我国首次由苏联专家集中培养的第一代电视技术人才。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始于1957年,为了创办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第二机械工业部等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试制小组,其中大部分科技人员是由苏联专家培养的第一代电视技术工作者。经过一年多努力,建立起新中国第一座广播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并于1958年5月1日晚开始黑白电视试播。
同年9月2日,我国第一套黑白电视节目用第二频道正式开播,开始每周仅广播两次,以后逐渐增加到每周四次、六次,最后才保证每晚7点到10点广播。那时电视机还是奢侈品,北京城也只有极少数家庭才有电视机,电视节目大都是新闻和记录片,那时其他省、市自治区还没有建立广播电视台。
我国电视广播接收机的研制、生产始于1958年,当年5月18日,国营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批北京牌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不久由上海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上海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开创了我国广播电视接收机发展历史。
为了完成黑白电视机的配套,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完成14英寸黑白显像管的生产;北京电子管厂完成14英寸黑白电视机所需的全部电子管生产,由我国著名电子技术专家罗霈霖等主持的国营华北无线英寸黑白电视机所需的大部分元件生产,实现了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主要配套件的生产、制造。以后,随着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的开播,电视机的数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北方各电视机厂大部分仿制天津无线英寸黑白电视机,南方各电视机厂则大多仿制由上海广播器材厂生产的上海牌104型14英寸黑白电视机,形成我国南、北两大派系,但其基本电路形式大同小异。
上世纪80年代,我参观了我国第一条引进日本日立公司技术建成的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总厂(即4400厂)和引进日本松下公司技术建成的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总厂,采用流水线自动装配、封装,其现代化程度很高,属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彩色显像管水平的差距。
2016年,我又在北京参观了京东方平板显示器的生产线,其现代化水平更高,采用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实现液晶显示屏的生产,偌大的生产车间几乎见不到几个工人。当时一个成品显示屏,可以裁成16个24英寸显示器,如今京东方的液晶平板显示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平板显示器企业,并已成功生产出世界最先进的柔性显示屏和4K、8k超高清晰度显示屏,领跑世界平板液晶显示器技术的发展,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彩色电视机生产国和最大的彩色电视机消费市场。
在广播电视机发展初期,晶体管的性能仍不过关,可靠性差,也不能满足电视机扫描电路高频、高压、大电流的要求,只能生产当时技术比较成熟的电子管式黑白电视机。电子管电视机的主要缺点是耗电大(170W),重量大、电子管寿命短、故障率高,所以从1970年开始,许多企业学习日本企业经验,开始试制9英寸晶体管电视机。
为了加快我国广播电视工业的发展,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1973年底,在国家计委召开的三机(即电视机、电影机、照相机)会议上,国家计委、主管电子工业的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组织全国晶体管电视机联合设计,并组织北京、天津、上海、江苏、辽宁等主要电视机生产厂、高等院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通过大量调研、试验验证,在理论分析、国外样机解剖和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23cm(9英寸)和40cm(16英寸)晶体管电视机的联合设计方案。
我曾只身在上海无线电十八厂蹲点四十多天,与上海市仪表电讯局的同志东奔西跑,协调各种方案,落实各种整件、配套件的生产,并反复在上海、苏州、无锡、杭州之间奔走协商,解决联合设计中的各种配套问题和技术问题。不久就在上海无线电十八厂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联合设计的飞跃牌9D3型9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与此同时,国营天津无线寸晶体管电视机产品。
晶体管电视机联合设计的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典型电路,为全国各地电视机生产企业提供了方便,各厂不用再花时间研究设计方案;
针对电视机内比较复杂、易损的非标准件,使它们的安装尺寸、引出脚功能、技术指标等标准化,由几个定点专业厂集中生产,供全国电视机厂选用,既能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又便于维修替换。整机厂主要完成整机装配,既避免了大而全,不通用、维修难的问题,又能保证整机质量,便于组织大批量生产。这种生成模式一直延续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中,为大规模生产电视机提供了方便。
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电视技术工作者,为以后大量设计、生产电视机奠定了人才基础,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上为我国电视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6年,我们12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联合设计组在邱绪环组长的带领下,乘车前往苏州,主持并参加全国12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联合设计方案论证会议。经过大家群策群力,终于提出了一个先进、合理,切实可行的12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联合设计方案,并在苏州电视机厂进行了实验验证。于1977年开始大量生产12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联合设计产品,供应市场需求,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晶体管电视机联合设计是我国广播电视机发展历史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行设计的典型。通过联合设计,提出并完成了关键晶体管、显像管、元件、整件的技术标准和典型产品,为我国电视机工业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它不仅提高了晶体管电视机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降低了成本,也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科技人员,为后来电视机工业的发展完成了技术上的准备,这批科技人员后来都成为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中坚力量。
五十年代我国电子管电视机的生产水平与日本、美国、欧洲等先进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尽管通过晶体管电视机联合设计,我国已能大量、稳定生产中、小屏幕晶体管电视机,但国外又开始生产集成电路电视机。
1977年6月份,国家广播电视工业管理总局去日本考查,带回了一部日立公司的P24型十二英寸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六个集成电路和一些简单的性能参数、内电路图,还有一张P24型电视机的电路图。为了加快我国集成电路电视机的设计和生产进程,原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希望能再组织国内电视机厂设计、生产我国自己的集成电路电视机,尽快缩短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我接到这个任务后,首先将这些资料简单翻译后向各电视机厂发放。由于当时大家对集成电路知识了解不多,便决定请清华大学的刘跃琪教授,对这六个集成电路的内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弄清楚六个集成电路的内电路工作原理后,我们在联合设计12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的基础上,提出了联合设计12(14)英寸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设计方案,初步拟定了一个典型电路图,由各厂自己完成产品的试制和生产。由于有原来晶体管电视机联合设计的基础,不到半年时间,各厂就完成了晶体管电视机到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的过渡,并于1978年6月由邱绪环总工程师主持完成了部级设计定型。
由六个集成电路组成一部黑白电视机,现在看来并不先进,但在当时却是一件十分重大的转折。由于集成电路电视机成本低,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生产,维修方便,企业利润高。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电视机价格由国家定价,国家规定一台12英寸集成电路电视机可以比一部12英寸晶体管电视机高40元,因此深受工厂和消费者欢迎,为企业创造了很大的利润,也提高了国产电视机市场占有率。以后又陆续推广了日本三洋公司的三片机,彻底完成了晶体管电视机到集成电路电视机的华丽转型。
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我开始彩色电视机接收技术研究,与刘全恩同志一起,利用所内仅有的一套进口彩色电视测试仪器,对照国家标准《黑白电视广播电视机测量方法》和《彩色电视广播接收机测量方法》,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彩色电视机国家标准——《彩色电视广播接收机基本参数与技术要求》,填补了彩色电视机标准空白,并获得原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外来的新型家电成了人们追捧的热点,彩色电视机成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彩色电视机一票难求,成为中国市场上第一紧俏商品。各个省、市、自治区争先恐后积极引进彩电生产线,全国除、青海、宁夏外,都引进了彩色电视机生产线,有的省、市彩电生产企业达到5~6个,那时号称全国有56个彩色电视机生产企业、115条生产线,彩电生产企业成为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电视机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行业之一。最近在全国改革开放40年、具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中,电视机行业就有3个代表,他们是四川绵阳780厂的倪润锋、青岛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深圳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
2018年我国电视机的产量达到1.6亿台,产品价廉物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出口超过9000万台(含SKD散件为1.25亿台),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行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电视机行业的上游产业包括显示屏、机壳模具、红外遥控系统、电子调谐器、各种非标准的开关电源等整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这些配套产品由少数专业厂生产,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避免整机厂大而全,也便于整件的维修互换;下游产业链包括产品销售网、售后服务网、维修配件提供网等;整机厂只完成组装任务,这种专业化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电视发展到八十年代的彩色电视,从最初的电子管电视机开始,逐步过渡到晶体管电视机、集成电路电视机;从9英寸、12英寸、14英寸中、小屏幕黑白电视机,发展到八十年代的中、大屏幕彩色电视机,九十年代由模拟电视发展到数字电视时代,未来将由数字标准清晰度电视开始,逐步发展、普及数字高清晰度电视、4K、8K超高清晰度电视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智慧的结晶——广播电视新产品将会一代比一代先进,永远不会停止。(作者安永成是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奠基人之一,是广播电视检测领域广受尊敬的老专家。)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上一篇:高频焊机原理
下一篇:射频电子电路设计图集锦TOP8 —电路图天天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