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相同。但由于先共析 或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共析钢的CCT曲线、共析钢的CCT曲线共析钢的CCT曲线没有贝氏体转变区,在珠光体转变区之下多了一条转变中止线。当连续冷却曲线碰到转变中止线时,珠光体转变中止,余下的奥氏体一直保持到Ms以下转变为马氏体。
图中的Vk 为CC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即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小冷却速度,Vk’ 为TT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Vk’ 1.5 Vk 。
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过冷奥氏体在 A1到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型组织,它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马氏体转变是强化钢的重要途径之一。马氏体的晶体结构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用M表示。
2、马氏体具有体心正方晶格(a=b≠c),轴比c/a 称马氏体的正方度;3、C% 越高,正方度越大,正方畸变越严重。当<0.25%C时,c/a=1,此时马氏体为体心立方晶格。
6、马氏体的性能高硬度是马氏体性能的主要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含碳量增加,其硬度增加。
马氏体强化的主要原因是过饱和碳引起的固溶强化。此外,马氏体转变产生的组织细化也有强化作用。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其亚结构的形式:针状马氏体脆性大,板条马氏体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
即使冷却到Mf 点,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 或’ 表示。
1、贝氏体的组织形态过冷奥氏体在550℃-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4、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和铁素体的再结晶(400 ℃以上)400℃以上, Fe3C开始聚集长大。450℃ 以上铁素体发生多边形化,由针片状变为多边形.这种在多边形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Fe3C的组织称回火索氏体,用S
机械零件的一般加工工艺为:毛坯(铸、锻)→预备热处理→机加工→最终热处理。退火与正火主要用于预备热处理,只有当工件性能要求不高时才作为最终热处理。1、退火
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50℃, 共析、过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保温后快冷到Ar1以下的某一温度下停留,待相变完成后出炉空冷。等温退火可缩短工件在炉内停留时间,更适合于孕育期长的合金钢。
它是将工件加热到Ac1+ 30-50℃ 保温后缓冷,或者加热后冷却到略低于 Ar1 的温度下保温,使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化后出炉空冷。主要用于共析、过共析钢。
工件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枝晶偏析等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为达到化学成分的均匀化,必须对其进行扩散退火。特点:加热温度高(一般在Ac3或Acm以上150~300℃),保温时间长(10h以上)。
用来消除因变形加工及铸造、焊接过程中引起的残余内应力,以提高工件的尺寸稳定性,防止变形和开裂。
特点:工件随炉缓慢加热至500--600 ℃,经一段时间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至300--200 ℃以下出炉。
,则奥氏体晶粒粗大、含碳量高,淬火后马氏体晶粒粗大、A’量增多。使钢硬度、耐磨性下降,脆性、变形开裂倾向增加。淬火组织: M+Fe3C
2. 淬火冷却介质常用淬火介质是水和油,水的冷却能力强,但低温却能力太大,只使用于形状简单的碳钢件。
工件先在一种冷却能力强的介质中冷,却躲过鼻尖后,再在另一种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方法。如水淬油冷,油淬空冷.优点是冷却理想,缺点是不易掌握。用于形状复杂的碳钢件及大型合金钢件。
用临界淬透表示回火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回火的目的:减少或消除淬火内应力, 防止变形或开裂。获得所需要的力学性能。淬火钢一般硬度高,脆性大,回火可调整硬度、韧性。
回火脆性:淬火钢的韧性并不总是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会出现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称回火脆性。
表面淬火常用加热方法感应加热: 利用交变电流在工件表面感应巨大涡流,使工件表面迅速加热的方法。
氮化是指向钢的表面渗入氮原子的过程。氮化用钢:为含Cr、Mo、Al、Ti、V的中碳钢。常用钢号为38CrMoAl。氮化温度为500-570℃氮化层厚度不超过0.6-0.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