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康桥,共青团员,机械工程学院研机1901班学生,硕士研究生,获得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发表EI论文1篇,核心论文1篇,SCI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优秀奖。他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作为座右铭,在学习生活中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
怀着对“中国智造”的憧憬和对“工匠之师”的敬仰,史康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毅然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并于2015年如愿进入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习。4年的大学生活匆匆而逝,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史康桥选择留在母校继续深造。思想上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品德涵养,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着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科研中,他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刻提醒自己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学术兴趣浓厚,多次参加学术活动,拓宽了科研视野。生活里他积极乐观,严于律己,见贤思齐,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挑战,以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影响着周围同学,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当选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第二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代表。
最艰难的路程,是从第一步开始,一步步完成的,高深的学问,也是建立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之上。科研创新,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创新,往往来源于对细微环节的关注和对前人工作细致地分析与总结。研一时,史康桥阅读了大量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资料,扎实掌握了多种科研设备的原理与使用方法,紧跟陶瓷与金属钎焊连接的研究热点。通过在文献阅读中稳扎稳打积累总结,及时与导师沟通交流,他在第一学期末完成了一篇关于陶瓷与金属钎焊连接的研究综述文章的撰写并在《热加工工艺》期刊上发表,锻炼了学术思维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史康桥前往浙江省空气动力与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硕士课题的研究。在实验室他虚心求教,在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掌握了多种科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实验时,史康桥仔细核对每一项工艺参数,严格把控实验质量。在进行表征实验时,他会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好预判,并准备好解决方案,保证顺利地获得正确的实验数据,为论文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导师的指导下,史康桥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在SCI期刊《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和《Intermetallics》上发表论文各1篇,在EI期刊《Journal of Physics》上发表论文1篇,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每当有人问他日复一日枯燥科研的意义何在时,他总是借一位当代学者的话来回答,“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在于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不断发现暗藏在表象之下的客观规律,并进一步考虑这些规律是否可以被我们有计划的应用,将具体科学的‘理’最终淬炼为哲学普世的‘道’,从而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立足于科研中所积累的技能方法,史康桥参加了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成员间互相协作,以匠人之心打磨项目,获得校级优秀奖。在研究生科研学习之余,史康桥在天津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进行授课实习,锻炼了自己的师范技能,获得了授课学校的好评。
一路走来,史康桥不断努力进取,在思想、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锻炼,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未来,他立志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给自己充电,愿以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学习与科研上做出新的探索与实践,力争在今后的征程上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为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做一名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上一篇:宁波吉宁邀您杨帆“薪”未来
下一篇:酸奶也有鄙视链?一场常温酸奶与低温的深度较量